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總結會在杭州舉行
為全面推動長三角文學資源優化配置、協同發展,提升長三角文學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共筑長三角文學發展高地,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于8月27日在江蘇徐州正式啟動。江蘇省作家協會作為2020年度聯盟輪值主席單位,邀請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40余位作家從徐州一路向南,最終來到了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杭州。
9月3日,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大運河文化主題創作實踐活動總結會在杭州舉行。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臧軍,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安徽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林勇,浙江省作協黨組副書記、二級巡視員曹啟文,以及采風團的作家們出席會議。
臧軍在致辭中說,本次活動是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之旅、“詩畫江南”之旅、改革開放之旅。大運河流經的民俗文化、歷史變遷,展示的風云變化、人文作家,呈現的改革創新、時代精神都是創作的無盡寶藏。浙江要把握建設“重要窗口”的文學使命,用好“三地一窗口”的優勢,通過這次跨省跨地域活動,進一步促進文學創作,抒寫新時代大運河文學新篇。
經過八天的采風,不少作家對大運河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浙江作家張巧慧發言時表示,這一趟大運河之行,感覺自己走過了三個意義上的大運河。地理意義上的大運河,讓她看到華夏大地上的人民為了改變自然界的地理格局所經歷的付出的思考的奮斗的偉大成就。時間意義上的大運河以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和利用大運河,完成時間與空間上的互相加護,是自然科學與人類智慧體現。文化意義上的大運河見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景深,運河沿岸的文化更是一種歷史傳承,以傳統的方式吟唱現代的內容。文學是我們生命中的一條運河,通過人的努力,與生命相通相融,時而洶涌,時而潛流,時而各安其瀾,滋養豐沛了我們的人生。
上海作家走走結合大運河歷史背景,對大運河精神展開了思考。她從小說創作的角度出發,建議作家們廣泛翻閱史料,從一道歷史的縫隙中窺見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而這個小人物,也許正和運河的發展息息相關。
本次采風活動也為作家們開展大運河主題創作積累了靈感和素材。江蘇網絡作家賴爾說,一路游歷的過程中,大腦里很多奇思妙想在游走。大運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里面有無數可寫的點,她甚至已經構想了一個名為《兩個女船王》的故事設定。身為一名網絡作家,她覺得自己的作品既要標新立異、迎合市場,又要傳承文化、文以載道,讓更多的人對這段大運河文化感興趣。
安徽作家孫志保談了自己的三點啟發,作為一個作家,我們要敢于承擔歷史使命,挖掘、書寫與大運河一樣厚重的主題。對我們腳下的熱土,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激情。我們要有文學創新的勇氣,要敢于發揚大運河堅韌不拔、奔騰不息的精神。
其他作家們也紛紛表示,本次實踐活動讓他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發掘了大運河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通過串綴在運河兩岸的一顆顆文化明珠,充分感受了這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作了總結。他建議圍繞大運河創作提出相關的宣言,要在已有大運河文學基礎上,提出“新大運河文學”,把大運河文學化,既有歷史的運河,更有文學的運河。要把過去的大運河,變成現在的大運河,去觀察、思考、提升,要從歷史的大運河出發,把腳立在當下,重點抒寫現在的大運河。同時,在文學表現上,要把紀實的大運河變成虛構的大運河,任何題材不能虛構想象化,就不能在文學的天空里飛翔,通過想象再造大運河文學。要把客體的運河變成主體的運河,我們不能匍匐在大運河的腳下,只有征服客體的大運河才能寫好自己的大運河。要把線性的運河變成網的運河,發掘運河文化立體和文化的輻射性。要關注大運河對周圍一座座城市的輻射力,再由城市和水系輻射到更廣闊的中華大地,這樣才能獲得取之不竭的大運河精神創作題材。
杭州市拱墅區區委書記朱建明陪同考察
在浙江的采風活動中,作家們先后走訪了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南湖紅船、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拱宸橋、手工藝活態館、橋西歷史街區、省網絡作家協會大運河創作基地等,實地感受了浙江紅船精神,以及運河拱墅段的風土人情。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