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允侃:“技術咖”的技術人生
人物簡介:
姜允侃,男,1979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交警支隊路政設施大隊民警,工程師,主要負責SCTAS系統聯網建設、信號燈日常管理和維護等工作。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5次、獲得嘉獎9次。
圖為姜允侃正在研究如何通過視頻偵測技術解決擁堵問題和突發情況。沈文攝
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交警支隊路政設施大隊民警姜允侃是“技術咖”。這一點,無需過多介紹,只要看他厚厚的眼鏡片和鏡片后那雙時常陷入沉思而變得漆黑的眼睛便知道了。跟姜允侃“聊天”,是很有講究的,只要找對了話題,他就會侃侃而談。
“上海市浦東新區有多少個路口?”
“有信號燈控制的路口3078個,系統聯網的有2000余個,其中原南匯地區有300多個完成了聯網改造。不過,這是實時數據,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新增或減少道路的可能,路口也是一直在變化……”
不惑之年的姜允侃,從事交通路政設施管理工作已13年。13年來,他幾乎跑遍浦東的大街小巷,參與了浦東路政設施規劃、革新、改進等重大進程,是推動新區城市交通邁向現代化、智能化的設計者、實踐者之一。浦東的路,不僅是他心中最清晰、最動人的畫卷,更是他全力投入、腳踏實地走過的人生之路。
一
上海輸出“中國經驗”
21世紀伊始,浦東交警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項工程:SCATS系統改建。何為SCATS?它是一組英文的首字母縮寫,翻譯過來是“悉尼協調自適應交通系統”,“悉尼”代表來自澳大利亞。
這個系統2000年引入浦東,2004年投入使用。那時候的浦東,人口增長,車輛增多,道路變寬,社會交通需求增長,交通信號燈管理的范圍越來越大。這考驗的不僅是浦東城市交通管理能力,也是路政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科技一旦投入使用便有了生命,SCATS系統即是如此。而一個有生命的系統也是有脾氣的。2007年,姜允侃剛到路政設施科,便見識了SCATS的“脾氣”。
按照SCATS的設計,一個機房輻射250個路口,也就是說,對感知范圍內的250個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實施自適應控制。然而,從澳大利亞到中國、從悉尼到上海,一個客觀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路網密度。上海尤其是浦東的路網密度大,路段長,路口間距大。每個SCATS機房設定的控制范圍,只有半徑8公里的區域;而在浦東的許多區域,要實現對250個路口的有效控制,須達半徑20公里。
怎么辦?每當遇到難題,“技術咖”的應對方案往往是研究、再研究、“把板凳坐穿”。陳景潤之于哥德巴赫猜想是這樣;姜允侃之于SCATS也是如此。他索性找來SCATS說明書逐字逐句研讀。
SCATS說明書是全英文的。不知經過了多少晝夜,姜允侃幾乎食不甘味,真的把整個SCATS給研究透了,就像一名解剖臺旁的外科醫生,能把每一塊骨骼、肌肉分解開來。
“換光纜!用光纜代替銅纜!”
當姜允侃宣布他的設想時,所有人都興奮起來。“光纜”就是姜允侃找到的解決方案。從說明書中,他發現支持整個系統傳輸的是銅纜。雖然當時銅纜是最常見的傳輸媒介,但最常見的并非不可變,姜允侃就想變一變。
而光纜能否運用于SCATS?無人試過,連當時科技更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沒有。到底有多大把握?誰也說不準。選擇,就要有開創性和冒險性。
改變,需要人力和物力加倍投入。實驗進行了一個月,先在實驗室、后在路口實地測試,風雨無阻。那段時間的姜允侃,像一名在路上施工的農民工,汗一身、泥一身,衣服上經常結起幾圈汗漬,膚色曬得黝黑發亮。
改變,在不懈努力中發生,仿佛水到渠成。實驗成功后,浦東張江地區大面積鋪設以光纜傳輸的SCATS系統,只需一個機房,144個路口全部覆蓋;而后向川沙、高橋、三林等地區推廣。到2010年世博會時,浦東的自適應信號燈已達1000余個,數量是3年前的5倍。事實證明,光纜能支持更遠、更穩定的傳輸,最遠距離可達40公里。
在姜允侃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光纜SCATS系統逐漸證明了自己,悄然改變著百姓的生活。浦東新區有關部門做過測算:SCATS路口的通行效率比單點控制路網提升11%,停車起步少了,污染排放量少了,個人花在路上的時間也少了。幾年后,在SCATS的故鄉澳大利亞,也進行了一場技術革新:銅纜系統被光纜系統替代。這是上海輸出的“中國經驗”。
二
技術需要不斷更新
在上海的高架橋上開車,常會遇到這樣的指示牌,上面直觀地標明路段和出口,路段間呈現不同的顏色:綠色代表暢通,橙色代表擁堵。看到綠色時,駕駛人會安心,若是看到大段橙色,則需考慮換路了。無獨有偶,車載或手機地圖也是這樣。
像這樣的便利,誰也不知是何時進入人們生活的。然而,在這些改變背后,體現著姜允侃的努力。
姜允侃認為路政設施有兩項使命:一是為交通管理提供支撐;二是把交通信息及時提供給交通參與者,提升通行效率。在他心里,有一張浦東交通管理智能化“藍圖”。這是他的設想,更是他的理想。
車流量采集和實時監控,是系統工程。此項技術聽起來“高大上”,實則是體力活。運行原理是什么呢?埋線。簡單地說,有一種感應線圈,將其埋于地下可感應路面車流情況。要想發揮線圈的作用,首先要“埋”。線可不是隨便埋的,埋在哪里、埋多長、間隔多遠,全有講究。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不行,必須實地調研。張楊路、羅山路、楊高中路……姜允侃就這樣走遍了浦東最繁忙的主干道,每500米布一個線圈,布線的位置都是他和團隊親自測量的。
偵測線圈剛投入使用時還算先進,隨著時間的推移、交通需求的增長,不足便開始暴露。姜允侃的目光也變得越來越有前瞻性。線圈埋于地下,對地面情況的判斷全靠感應,當車軋上線圈時,它會感應車速、判斷擁堵;若車輛拋錨、發生事故或紅燈時間過長,結果又如何?很可能會誤報。
經過反復踏勘,姜允侃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給線圈安上“眼睛”。很快,“視頻+線圈”模式在浦東推開,線圈“看”不到的部分交由視頻解決;線圈“預警”后,是否發生擁堵由視頻輔助判斷。然而,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技術,姜允侃很快又發現視頻的不足:監控探頭暴露在外,平時沒有問題,若遇上雨霧天可就“瞎”了,而雨霧天又是最易擁堵的時候。怎么辦?姜允侃又想到雷達。雷達成本高,一時間無法全面采用。在浦東公安分局的多方協調下,如今浦東部分重點路段陸續推廣了“雷視一體”監測。
道路交通管理APP、互動式路況發布小程序等悄然進入百姓生活,成為信息化時代群眾的“出行必備”,“足不出戶,一覽全程”變為可能。而“把交通信息及時提供給交通參與者”——那個姜允侃最初認定的目標,正在逐步地實現。
三
專業交警就要解決暢通問題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部分企業復工復產后,早晚高峰時段浦東道路交通出現了不尋常的“堵點”。擁堵的原因是什么?會不會放緩復工復產的步伐?面對新問題,姜允侃又馬不停蹄地忙起來。
針對擁堵路段,姜允侃逐一踏勘:有的擁堵是“外傷”,屬于“潮汐式交通流”,疫情期間公共交通受“冷落”,自駕上班者劇增;有的擁堵是“內傷”,許多大型企業復工后,停車需求激增,企業內部停不下的車停在了路上,周邊的路便堵了。
原因不同,姜允侃的解決方案也不一樣:對“外傷”做精密“外科手術”,重新調整相關路口的信號配時,確保道路通行效能最大化;對“內傷”做到“對癥下藥”,深挖大型企業周邊的停車資源,設立臨時停車場。不到兩周時間,姜允侃及其團隊調整了30余個路口的信號配時,在大型企業周邊增設臨時停車位2500余個,因疫情被攪亂的“道路交響曲”又奏起和諧樂章。
姜允侃所鐘愛的數據、技術是溫情的、有血有肉的,是源于生活、最終要反哺生活的。數據在他眼中,從來都不只是數據,他更喜歡研究背后的原因。業余時間,他筆耕不輟,研究成果在業內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他相繼發表了《可變車道控制及應用》《初探光纜通信在SCATS系統上的應用》等論文,近期又在《微型計算機應用》上發表了關于公交優先的論文。做了16年交警,姜允侃的初心始終未改:專業交警就是要解決道路暢通問題,所追求的歸根結底是為老百姓謀福利。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