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仍然是必修課
著名作家李迪先生于今年6月因病逝世。他在去冬今春赴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采訪扶貧攻堅故事,最終在病床上修訂完最后的書稿。《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成了李迪的遺著,他把最后的心血都傾注到這部書里。
李迪是許多公安民警熟悉的老朋友,是對公安文學繁榮發展有很大貢獻的作家。李迪的文字充滿激情,始終洋溢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公安工作傾注了深厚的感情。李迪對公安文學創作的全身心投入,是我們并不多見的。
我們在研究公安文學的發展歷程時注意到一個現象,從新中國成立起,公安系統外的社會作家始終是公安文學事業的積極參與者,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公安文學創作的骨干隊伍。但他們與公安作家相比,在作品的呈現上總有著一些差別。社會作家對公安題材的關注,更多是“借題發揮”,是利用公安題材的獨特優勢對社會、人生、人性深入挖掘。他們的作品往往角度新穎、思考深刻、視野廣闊,但對公安職業本身的描寫和對公安民警內心世界的刻畫,有時會有隔靴搔癢之感。而公安作家大多有公安基層的工作經歷,對公安工作的苦與樂感同身受,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更鮮活、更準確,更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也不能不承認,在思想深度和作品呈現上,公安作家還需要努力。
在公安文學創作上,李迪堪稱典范,他的作品深受廣大公安民警的歡迎。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真正做到了踏踏實實扎根公安,把情感和才華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他的采訪和寫作對象。簡言之,帶著深厚的感情深入生活,就是李迪成功的秘訣。
李迪采訪丹東看守所的事例早已被我們熟知。為了深入了解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員的情感世界,他七次自費到丹東,三次在監室里和在押人員一起過春節。連站夜班崗的武警戰士都知道,每天深夜一個人走過看守所大院的,一定是剛結束采訪的李老師。于是,用探照燈為李老師照路成了他們的任務。李迪的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民警和在押人員,他們向李老師敞開心扉,講述了許多經歷的隱秘故事。李迪的一支錄音筆和一本筆記本,記錄著很多這樣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專家感慨道:“我們在談創作的時候,總會談到深入生活的重要。而李迪的深入,是心的深入,是情感的深入,這才是真正的深入。”
李迪的這種創作方式和創作態度,為每個搞文學的人樹立了榜樣。特別是公安系統的文學寫作者和愛好者,應該從李迪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他學習。應該說,深入生活仍然是我們的必修課。曾有同志認為,我們整天在摸爬滾打中度過,在風霜雪月中搏殺,親身經歷就是寫不完的素材。這種志得意滿,其實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也正是公安文學長期進步緩慢的根本原因。其實,公安作家不僅需要深入生活,更應該努力開拓自己的眼光和思路,真正從生活中汲取營養。
李迪曾說:“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他是以開掘深井的毅力和熱情去深入生活的,絕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深入生活得來的素材激活了他的思考,而他深刻的思想又提煉和豐富了素材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因此,公安作家要讓自己的觀察向深處和廣處拓展。所謂深,就是要努力深入下去,觀察事件與案件背后的東西,挖掘更深層次的人性內涵。所謂廣,就是要跳出公安工作的圈子,嘗試以局外人的眼光來觀察公安,觀察公安工作與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深入觀察之后,還要努力拓展自己的思考,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更深刻、更具前瞻意識。要虛心向像李迪這樣的優秀社會作家學習,學會合理使用生活素材,還要讓自己的思考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提升和知識積累,從相對盲目的狀態向更自覺的探索挺進。
我們要時刻警惕,不能讓已經擁有的豐富生活成為前進的羈絆,應該學會掌握生活、觀察生活,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到最富人性光彩的那一處“風景”。這對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文學事業的人來說,始終是必修課。
作者簡介:張策,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全國公安文聯影視專業委員會主任(主席)。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